怀素《神迹帖》孤本被学者发现 古称“神迹难得”
近日,著名学者黄锦祥首次发现怀素《神迹帖》的消息又传遍各地,他是继六年前发现怀素《千金帖》纸本真迹之后又一重大发现,再次引起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!这件罕见的精美草书,正是怀素(31岁)创作的《千字文》手迹孤本。虽然是他早年的作品,但其内裹气质仍是惊风骇浪灵妙多姿,表现出怀素过人的狂草天赋。
说起这件怀素《神迹帖》,与其《圣母帖》一样精彩绝伦,无论是用笔或者草法技巧,都令人耳目一新,比《大草千字文》拓本质量更佳,是学习怀素草书的标准范本。初看《神迹帖》,有点像《大草千字文》而又胜于《大草千文》,比“剥落过半”的“绿天庵《千字文》碑”(瑞石帖)版本更清晰、更完整。通篇挥洒自如、草法严谨,介乎于大草与小草之间,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瑰宝!
图片
早在1000年前的北宋,怀素手迹已非常罕见和珍贵。大文豪欧阳修说:“藏真特以草书擅名当时,而尤见珍于今世。”司马光诗曰:“上人工书世所稀,於今散落无复遗。”他们都指出怀素精于草书,在当时已闻名天下,而且作品珍贵无比,十分稀有。在唐代,怀素有“神笔”之称,堪比“王羲之”。
自古以来,怀素是收藏界中最昂贵、最闪耀的明星之一。因此在历代皇室贵族家中,无不以收藏“怀素墨宝”为荣,谁都希望拥有一件怀素真迹,也是身份与品位的象征。即使是宋徽宗和黄庭坚等人,也是对怀素爱不释手,还经常学习他的草书。黄庭坚称道:“怀素草书,暮年乃不减长史,盖张妙于肥,藏真妙于瘦,此两人者,一代草书之冠冕也。”大才子黄庭坚也充分赞誉怀素和张旭的草书冠绝天下,无人能及。
图片
在近代书法史上,可以说黄锦祥和怀素的缘分最深,甚至有人认为黄锦祥与怀素是前世相识的。因为在这六年里,黄锦祥先后三次发现过怀素失传的“三件”珍贵手迹,分别是怀素晚年最珍贵的“纸本”的《小草千字文》真迹(世称《千金帖》)以及他早年《论书帖法帖》和这件《神迹帖》(宋拓怀素千字文珍本)碑帖孤本。三件怀素名作同是一人发现,在收藏史上极为罕见。黄锦祥先生是1000年来怀素手迹的重要发现者,他为后人研究怀素草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。最难得的是,这次发现的草书《千字文》是怀素早年创作的手迹帖本,是黄锦祥今年七月初从中贸圣佳国际拍卖公司竟价购回的藏品。据史料记载,这是一件著录于历史文献的旷世名作,自明代散佚后下落成谜,书法界一直寻找它的踪影。
图片
2022年8月6日,《文汇报》曾刊载其原作讯息:1828年2月,僧人达受在杭州湖墅的古董肆中购得一幅落款为“大历三年三月寄望,沙门怀素书”的绢本《小草千字文》,号称“神迹难得”。帖后附有自宋迄明跋者十余家,皆是名家手笔。此帖原属宋人王诜所藏,五百年后,入季重王思任之手。因二人同出太原王氏,故有“延平之剑,离而复合”、“衣钵自有真传”之说……文中谈及字帖的流传脉络,当中所记载的作品和落款时间,正好与黄锦祥最新发现购回的这件怀素帖本吻合,实在是难能可贵。
明末书法家范允临对此帖评价甚高:“余所见素师《自叙》、《圣母》诸帖,狂怪怒张,以为学芝、旭而过者也。今观此《千文》帖本,又规矩准绳,藏锋敛锷,真是如锥画沙,如印印泥,得乌衣家法,乃知世所石本,悉优孟衣冠耳。”据了解,黄锦祥这次购回的怀素《神迹帖》(千字文)古帖,不仅为宋刻宋拓《草书千字文》原帖,更是怀素中年时期作品中最完整、最重要的“传世孤本”,与安思远旧藏的宋拓《大草千字文》同等珍贵。
图片
据悉,最新发现的“宋拓怀素《千字文》帖本”,又称为《神迹帖》,是怀素创作于768年的作品,展现了怀素早年(31岁)草书的原始风貌。通篇瘦劲飘逸、精妙绝伦,与怀素晚年《小草千字文》纸本真迹的用笔相同,草书中有明显的楷书点画痕迹。现存20页,共97行,每页纵29厘米,横15.8厘米。落款为“右唐大历三年三月寄望,沙门怀素书”,古称“神迹难得”,是学习草书的绝佳范本,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。
此帖为宋刻、宋拓版本,弥足珍贵。帖上钤有米芾(元章)和明末诗人吴嘉纪(唐石斋)等鉴赏印,2023年7月又被学者黄锦祥发现购藏,后改装为大册页。据史料记载,该帖原作为宋人王诜收藏,五百年后入季重王思任之手。因二人同出太原王氏,故有“延平之剑,离而复合”及“衣钵自有真传”之说。此帖刻工精良,墨色醇古,线条圆转流畅变幻莫测,细节纤毫毕现神完气足,与怀素墨迹无异。其原石已毁,为海内外现存独一无二的孤本。(注:王诜(1048~1104),北宋著名画家、书法家、词人。与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秦观、李公麟等都为好友,常常集会析奇赏异,酬诗唱和;王思任(1575~1646),明代文学家。)
图片
重现人间的《神迹帖》不单是怀素31岁的精品力作,而且是“草法标准”的《千字文》珍品,更是怀素早年极其罕见的真迹版本,它的发现对传承怀素草书有着深远意义,为日后研究怀素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。经专业人士鉴定,怀素这件草书创作于大历三年(768年),比他在大历元年(766年)和大历二年(767年)写的作品更为娴熟和灵动(如下图),已形成怀素用笔“瘦劲”的个性特征。
虽为中年之作,《神迹帖》却体现了怀素学习张芝及王羲之、王献之的痕迹,全卷强调连绵草势,线条劲健挺拔,奔放流畅,法度严谨而不乱。与其晚年的传世作品“天下第一小草”——《千金帖》纸本真迹一脉相承,可以说没有早期的《神迹帖》千字文作品,就没有后来《自叙帖》的辉煌。对于《神迹帖》的发现,黄锦祥感概道:“素僧神迹,遗世孤存,千载奇珍,见之幸矣!”意思说怀素这件《神迹帖》,是遗留世间的孤本,这样一幅千年珍宝,能看见就已经非常幸运了。
图片
最可贵之处,此帖弥补了《大草千字文》刻工不良、线条粗拙等缺点,有助于读者了解怀素流美飘逸的“魏晋笔法”。为了便于区分怀素不同时期的大小草《千字文》手迹,学者黄锦祥把最新发现的这件怀素中年手迹《千字文》帖本,命名为《神迹帖》。它的出处是根据古称“神迹难得”之誉而择取其中“神迹”二字来命名的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最新发现的这件早期《千字文》(神迹帖)作品与怀素晚年写的小草“纸本”真迹对比,无论在用笔、结字还是风格面貌都极度相似,从实物笔迹鉴定为同一人怀素所写。虽然这两件作品的创作时间相隔三十一年,但当中有许多“单独字体”,从形态、结构来看如出一辙,并没有多大变化,始终保持着怀素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。例如下图的“丽”、“玉”、“巨”、“海”、“国”等字体,从中年到晚年变化极少。通过一系列字迹比对,反映出怀素不同阶段的艺术风格是:早年草书纵逸不羁,晚年则趋于稳健和精熟(如“纸本”的《小草千字文》真迹)。
此是草书,简约高古,遒媚不凡。每个人的执笔、下笔方式都有一定的习惯性,这是在长期、反复的操练中适应而成的。因而同一人写出的草书,尽管字体形态、间架结构有所不同,但在笔法、风格上总有一线贯通之处,在面貌上有着共同点。如《神迹帖》和《千金帖》的笔迹,明显有怀素的用笔特征。可以说《神迹帖》的发现,更加证实了“纸本”的《小草千字文》是怀素真迹。
图片
我们平时学习传统的草书文化,都离不开张芝、王羲之、怀素、张旭和黄庭坚这五位顶级大师,特别是怀素的草书影响最大。他的草书瘦劲飞动,法度严谨,古雅大气,是学习传统草书的最佳范本。完全不同于当今一些所谓的“书法创新”,为了博人眼球“矫揉造作”违背传统规范,盲目追求“奇形怪字”,衍生各类“丑书”,却忽略了传统书法的内涵与美感。鲜于枢曾高度赞扬怀素说:“怀素守法,特多古意。”说明了学书法要像怀素一样严格遵守“古法”,不是胡涂乱抹为所欲为。
《神迹帖》的书法特点是:通篇间架精密,如其晚年《千金帖》真迹有楷书骨骼,用笔雄浑苍劲,点画精到畅达,笔笔见势,妙趣横生,兼具行草韵味。几乎字字独立,笔断意连变化万千,参差错落灵动飘逸,形成奔放的动态美感,一气呵成不离法度,达其从容衍裕、气象超然的艺术境界,堪称“草书圭臬”。
图片
2023年10月,通过对大历元年和大历三年《千字文》作品的笔迹研究,学者黄锦祥考证出'失去年款’的怀素《大草千字文》是写于“中年”,并非书于“晚年”,大约写于767年(怀素30岁左右),比刚刚发现的大历三年《千字文》(神迹帖)还要早一年。读者可参照以下文字笔迹比对,例如“勅”、“事”、“周”、“调”等字体在中年时期和晚年时期的结构关系(如上图),来掌握笔迹的鉴定技巧。
首先,我们看看首页的“千字文”三字,三件作品的书写特征基本一致,而且《大草千文》与《神迹帖》的笔迹最为接近;其次,“勅员外”三字的字体形态伸缩变化也基本一致,显然是写于同一时期或年份较近的作品,说明怀素从大历元年到大历三年写过数篇《千字文》,当中包括《大草千字文》在内,都是怀素“中年时期”的作品。
图片
到目前为止,可以举出《大草千字文》写于“中年”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……例如:怀素中年时期书写的“调”字和“周”字,其左边的言字旁是“短竖”笔画,而不是“长竖”笔画;而“周”字是半包围结构,也有“左短右长”的明显特征,与其晚年《千金帖》“周”字竖笔“左右对称”的风格截然不同;还有“上和下睦”、“的历园莽”、“鸣凤在树”、“城昆池碣石”、“罪周发殷汤”、“遐迩壹体”、“谦谨勅”、“剑号”、“贞洁”这些笔迹,通过相互对比几乎一模一样。这足以证明怀素《大草千字文》确实写于“中年”,纠正了过往将《大草千字文》定性为“怀素晚年作品”的错误,而且《大草千字文》笔迹与怀素晚年的《圣母帖》和《千金帖》的“瘦劲”笔画有明显区别。黄锦祥这一重要发现为学界提供了有力的佐证,让人们知道《大草千字文》绝不是怀素晚年的作品。
图片
过去,由于《大草千字文》刻工过于粗拙,曾被清代学者包世臣等人误认为“伪作”,包世臣在《艺舟双楫·历下笔谭》中记叙:“醉僧所传大、小千文,亦是伪物。”他当时指出“绢本”的《小草千字文》是伪作是完全正确的(后来也被著名鉴定家朱家济先生证实“绢本小草”是伪作),但包世臣却把笔画粗拙的《大草千字文》说成“伪作”就不对了。
怀素当年创作《大草千字文》的时候,估计是用了笔尖脱毛、即将废弃的秃笔来书写,因而字迹粗糙和凌乱,与其它“瘦劲古雅”的作品貌似不同,现在综合《大草千字文》的笔迹气息特征来看,它确是怀素“中年”的作品,与同时期书写的《神迹帖》字迹有惊人的相似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
图片
为了妥善保护最新发现的怀素《神迹帖》(千字文)手迹,黄锦祥委托装裱师将破旧的帖本改装成册,并亲自为古帖“操笔”填墨,对拓本虫蛀破损的小字进行精谨修复,让这件重要的怀素中年代表作恢复昔日的光彩。(注:古帖改装后,页数和尺寸方面有所变化,已将原来的两小页合拼为一大页,更利于保护作品的原件。即是原旧版本20页,改为现版本10页,内页变为每页纵28.2厘米,横29.1厘米,共97行,计1000多字。)
除此之外,学者黄锦祥还按照古帖原有称号,为这件怀素《千字文》珍本重题“神迹难得”四字,使这件历史悠久的名帖更臻完美。黄锦祥特意把“神”字写得较大,寓意此帖是神采飞扬的“神品”,而且“神奇”般被发现。其实,黄锦祥先生也不是第一次为重要墨宝题字或命名,2017年黄锦祥综合怀素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,亲自为其发现的怀素《小草千字文》纸本真迹命名为“天下第一小草”,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,并引起媒体各界的高度关注。
图片
怀素的草书以篆书入笔,藏锋内转,瘦硬圆通,用笔迅疾,气势宏大,虽然狂放,但并没有为追求新奇而无视法度。相反,他的草书严谨,结字简练,体现独特的草书艺术风格。他的书法常常通过笔尖来勾勒线条,保持一种坚韧凝练、富有弹性的特色,看起来字体圆劲、挺拔、灵动和古雅,达到了“狂来轻世界,醉里得真如”的艺术境界。
如果说,怀素青少年时期的书法,凭借艺术直觉。那他三十岁以后的艺术探索,则是在传统艺术中求索。怀素早年“未出湖南学草书”时,已负盛名。公元753年,吏部尚书韦陟被贬为桂州桂岭尉,途经零陵,看了怀素的草书大为震惊,称赞说:“此沙门札翰,当振宇宙大名。”我们通过《神迹帖》作品,借鉴怀素流畅奔放的行笔和温润儒雅的格调,感受这位禅僧独特的草书魅力。
图片
公元767年,即是怀素写《神迹帖》的前一年,怀素南下广州向书法家徐浩学习笔法。返回永州后,怀素已31岁,在唐大历三年(768年)春创作了流畅舒朗的《神迹帖》,随即陪同调任京官的潭州刺史张谓一同进京,“遂担笈杖锡,西游上国,谒见当代名公”。怀素拜会了张旭的弟子邬彤,并引以为师,邬彤把张芝临池之妙、张旭草书的神鬼莫测,以及王献之的书法,一一讲解给怀素,离别之时又将作字之法——“悟”字教给怀素。因此,这件《神迹帖》千字文是怀素当时拜访名儒的携身之作,曾受到张谓、邬彤等人的高度赞赏,过硬的书法功底成为怀素进入名流圈子的重要基石。
创作《神迹帖》这一年对怀素来说非常重要,他从湖南来到当时的首都长安,不仅开阔了眼界,也结识了众多京师名流贵胄,从此踏上了人生和艺术的巅峰。在长安,怀素前后大约停留了5年时间,有幸见到了王羲之、王献之作品,鉴赏到了稀世珍宝《曹娥碑》。唐大历七年九月,怀素返回故乡,绕道东都洛阳南下,拜会颜真卿。颜真卿把“十二笔意”即“平谓横、直谓纵、均谓间、密谓际”等传授给了怀素,并为怀素作《怀素上人草书歌序》。唐贞元三年(787年),怀素又结识了闻名遐迩的“茶圣”陆羽,陆羽为其写下了《僧怀素传》。
图片
通过比较,《神迹帖》与《千金帖》的笔迹确实有许多相同之处,这两件草书(千字文)不仅可以“相互引证”是怀素真迹,还能考证出《苦笋帖》和《自叙帖》也是同一作者。虽然每件作品的创作时间不同,但始终离不开怀素固有的用笔特征,奔逸中有清秀之神,狂放中有淳穆之气,每个字体的神韵气息基本是一致的,依然是“瘦劲多姿”。
从作品分析来看,怀素早年跟中年时期的草书行笔狂傲奔肆,点画缠绕诡谲,好像游龙蜿蜒盘亘,尽显飞动狂放之态,颇为率性颠逸,富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。但到了晚年之后,怀素已体会到“平正”之妙,《千金帖》真迹就是从早年的“疾风骤雨”转为“古雅平淡”,真正掌握了“二王”的书法精髓。
另一方面,怀素是禅宗的得道高僧,而且天赋极高,能翻译梵文,会作诗。自谓“梵王弟子”。颜真卿曾称赞他:“开士怀素,僧中之英,气概通疏,性灵豁畅。”历来“开士”是对菩萨的称呼,也是对慈悲救世得道者的别称。在颜真卿、李白等社会贤达眼里,怀素是僧侣中的精英,是大觉悟者;在百姓心中,怀素是得道高僧,受到人们的敬仰。至今,在怀素发迹处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蔡市镇岐山头村一带,民间仍然有不少关于怀素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传说。1992年,永州市零陵区建有大型的“怀素公园”纪念他。
图片
一千多年来,怀素的草书艺术一直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书坛。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大师,他的草书如蛟龙入海,精妙绝伦,独步古今,世称“草圣”。他的草书作品有《自叙帖》、《苦笋帖》、《小草千字文》纸本、《食鱼帖》、《神迹帖》、《圣母帖》、《食鱼帖》、《论书帖》、《大草千文》、《四十二章经》、《藏真帖》、《律公贴》、《七帖》、《北亭草笔》等。
怀素的作品为何珍贵?据北宋《宣和书谱》记载,当时宫廷中珍藏的怀素手迹有101件,可是目前除了几件摹本和碑帖之外,现存的怀素真迹就只有3件,分别是《苦笋帖》、《小草千字文》纸本和《自叙帖》,这些作品均有“二王”的笔法特征,整体用笔与气韵都是一致的。对于一些罕见的古帖孤本,历代金石书法家也较为重视,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说:“虞书庙堂贞观刻,千两黄金那购得。”意思是一些宋拓较早的版本,用千两黄金也购买不到。如今的怀素手迹,早已是“镇馆之宝”的级别。
图片
随着岁月流逝,怀素真迹几乎散失殆尽。这件“宋拓怀素《千字文》帖本” (又名《神迹帖》)是其字数最多、笔法最为丰富的一件,可惜真迹已无存世,其拓本国内仅此一件,也是目前年代最早、最清晰、最珍贵的宋拓本,未见有超越于此。此帖共计97行,超过1000字。拓制之精,堪比八大山人所藏《圣母帖》原拓。学者黄锦祥说:“隋唐至今所见草书《千字文》真迹,书写最好的始终是怀素,从中年到晚年,怀素依然保持着超高的水平!”从《神迹帖》的技法来看,年少的怀素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,大诗人李白当年称赞怀素“草书天下第一”,确是有一定依据的。
众所周知,怀素继《圣母帖》之后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被称为“天下第一小草”的《千金帖》,即《小草千字文》纸本真迹;而《圣母帖》之前的重要作品是《自叙帖》,那么比《自叙帖》更早的重要作品是那一件呢?这正是知觉斋主人黄锦祥最新发现的《神迹帖》草书千字文,为怀素31岁所写,号称“神迹难得”,代表了怀素刚踏入中年时创作草书的最高成就。
图片
怀素是书坛双料冠军的“草圣”,他有两件作品号称“天下第一”。其一是怀素40岁写的《自叙帖》被称为“天下第一草书”;其二是怀素62岁写的纸本《小草千字文》真迹,被黄锦祥尊称为“天下第一小草”,古有“一字值千金”之美誉,故又称为《千金帖》。这两件草书作品反映出怀素大草与小草的最高水平,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高峰!
黄锦祥先生不仅是21世纪怀素手迹的重大发现者,也是近代研究怀素的著名学者,他的影响已遍及书法界和收藏界,为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不遗余力。黄锦祥发现的“纸本”小草真迹《千金帖》和这件宋拓《神迹帖》草书极为珍贵,是怀素晚年和中年最重要的代表作品。尤其是被称为“一字千金”的怀素《小草千字文》纸本真迹,不仅改写了怀素晚年的历史,并纠正了文征明等人把“绢本小草”伪作鉴定为“怀素真迹”的错误,在学界和书法界产生了具大影响。
图片
怀素(737~799),唐代杰出书法家,史称“草圣”。字藏真,僧名怀素,俗姓钱,汉族,永州零陵(湖南零陵)人,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考功郎中钱起的外甥。怀素草书,瘦劲有力,使转如环,奔放流畅,一气呵成,与张旭齐名。后世有“张颠素狂”或“颠张醉素”之称。可以说,怀素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家,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。
他能做诗,与李白、杜甫、钱起、陆羽、颜真卿、徐浩、戴叔伦、卢象等诗人都有交往。好饮酒,每当饮酒兴起,不分墙壁、衣物、器皿,任意挥写,时人谓之“醉僧”。传世作品有《自叙帖》、《小草千字文》纸本、《神迹帖》、《圣母帖》、《苦笋帖》和《论书帖》等。
图片
永州是“草圣”怀素的故乡,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怀素作为永州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,影响力遍及国内外。而怀素真迹的发现,对永州文化传承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!有业界人士倡议,当地可联合藏家举办首届“怀素墨宝大展”或“怀素草书特展”兼学术推广,势必会轰动全国,为永州经济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!
近年来,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加入到研究怀素行列中,为弘扬草书传统文化贡献力量。怀素是一位说不完的唐代奇僧,即使一千年后,仍然有许多人在研究、学习怀素的草书,特别是黄锦祥近年发现的“三件”怀素手迹(孤本),是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名作,令人叹为观止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